引 言
2017-07-31 16:55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整个社会从相对质朴而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的80年代,瞬间跌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俗主义与商业流行文化为主导的新时期。时代的精英充分地利用着80年代思想启蒙中获得的先知先觉,大胆而迅速地在最新一轮的游戏规则制订中圈占着自己的领地与资源;社会大众则在整体上走向了现实的内敛与消沉。不过社会本身确实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WTO、全球化、知识经济、海归派、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克隆人、国有企业改制、反腐败等这些正面或让人带点负面联想的字眼成为了这个时期新闻热点中的主题词。而在这色彩斑斓的背景下,一些真正新鲜的事物也正按着自身的规律迅速地潜滋暗长着!中国民间侦探(调查)业的产生与兴起似乎就是这其中不是显得最重要,但却特别引人注意的一个新事物!电视剧福尔摩斯、波洛的热播;报刊栏里含含糊糊许诺提供高效、保密的民事调查广告;各省市电视台有关打假新闻里的隐晦称号,的士司机眼中不苟言笑、只要求跟上前边车辆的黑衣男子……其实都有一个可能———侦探正在行动!进入新千年以来,随着中国进入WTO,加入全球大循环已经成为现实,国外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侦探类机构大举向国内进军,再加上因“查婚外恋”等现象经媒体炒作后一再升温,中国民间侦探业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关心探讨此类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这个新兴而又带点传奇性的新事物、新行当,众多敏感性强的报刊杂志更是一马当先,已经从这样那样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介绍与报道,在法理上、社会背景上试图进行较严肃探讨的文章也屡见不鲜。此

 
  外,一些从某个角度对中国民间侦探业进行介绍与较深入探讨的书籍也开始出现。不过能从整体上对这个行业的全貌进行介绍,并站在现有司法体制、社会环境背景的高度,对其产生的必然性、发展前景做出具有深度性发掘的书迄今却尚未见到,而且在现有的相关报道性文章中,对“侦探”与“侦探事务所”的工作方式、运作特点也鲜有一手、现场的描写,而更多依赖于对某些“侦探”的访谈或来自其他渠道的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则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确实是一个新兴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本身很多东西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或做法,也就更谈不上被业内人员所普遍遵守。第二,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该行业的资深人士都不太愿意把一些过于内幕性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交给媒体或研究人员,因此外界甚至包括司法界业内很多人对此行业的认识也就只能是一叶障目,很难得其要领了。最后一个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迄今为止,撰写此类题材的作者大多为新闻记者或编辑出身,他们本身一般并不具备这一类工作的专业知识与一线工作经验,而这一行本身的从业人员要么囿于自身工作范围之限,无力从宏观上、从行业整体上来把握这类论题;要么因为自身职务与所处位置的限制,不方便在这类敏感的问题上作较多表述。以上这几点,恰恰为本书作者切入这一领域提供了空间。笔者作为一名前反贪局检察官,有过较正规的“调查”与法律的培训与实操经验;离职后当过策划人,对企业的运作机制、战略诊断有一定的认识;此后再投身于民间侦探业,断断续续地在此行业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自己有过一些成功的案例。在这些年里,笔者一直没有间断过对这一行业的思考———在专案操作中,一直注意收集整理自己与其他同行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并总结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专案操作技巧心得;在侦探(调查)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也一直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观察归纳了侦探(调查)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与思路。最后,作为一个真正关心此行业整体发展前景的业内人士,笔者力图站在整个行业发展的高度,从国家宏观战略格局、司法体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对这一行业的影响,从国外同行业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本行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职能部门对本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管理中可以参考的意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我相信,本书不但能够满足社会上一般民众对这一新生而又带点神秘的行业的求知需求———打假究竟是怎么打的?婚外恋与诉前证据调查究竟是怎么着手的?商业情报是怎么收集的?而且对已经或将要投身这一行业的人士而言,书中诸多来自一线的实战技巧及以众多知名公司成功案例为模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将使大家从专业技巧、素质培训以及侦探(调查)公司的经营管理之道、行业整体前景等各个方面获得启迪,触动思考。此外,对于关注中国民间侦探业发展与现状的法律学术界、直接从事相关犯罪案件调查的公安、工商、技监等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同样需要进行调查取证的律师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本书也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若此书能为本行业与社会之间加强了解、形成一种较良性的互动关系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则笔者将欣慰之至。